資深一點的讀者也許還記得,七年前Pentium(586)的時代,其CPU是采“卷帶自動結合(TAB)的封裝方式。此大型晶片封裝完工之多腳組件,下游還要進行板面的貼焊組裝。該QFP四邊外伸貼焊之I/O共得320腳,單邊80只平行伸腳彼此之密集櫛比,逼得承接的長方焊墊也隨之并肩鱗次,密密麻麻,方寸之間逼得相鄰腳墊之跨距(Pitch)擁擠到不足10mil! 墊寬(Width)僅5mil,墊距(SPacing)更在5mil以下的艱困境界。如此之密距多墊及狹面之高難度錫膏印刷,有誰能夠保證不出差錯?即使錫膏印刷得以過關,其后續(xù)的放置(Placement)踩腳與高溫熔焊(Reflow)之二種更難工序,又如何能在量產中徹底免于短路?
然而重賞之下必有勇夫,當年的日商" 古河電工" 即開發(fā)出一種十分奇特的Super solder制程(詳見電路板咨訊雜志74期)。其做法是對著80個密墊的單邊,在鋼板(Stencil)上只開出一道簡單的鴻溝,再將上述" 超級錫膏"不分銅墊或間距一律予以印滿。巧妙的是在隨后的高溫熔錫過程中,其熔錫層只長在狹長的銅墊上,間距中則全無錫層,甚至殘錫或錫珠錫渣也從不見蹤跡。于是在此精準預署焊料之秘密武器下,只要小心將P-I的320只引腳全數對準踩定后,即可像操作熨斗一般利用熱把(Hot Bar)進行壓焊、當年高雄的華泰電子即曾大量組裝此種搭載CPU的小型精密卡板。
好景不常,此種高難度TAB用之于CPU的做法,不到三年就遭到淘汰??陀^情勢逼得Intel不得不放棄自己一向主張的TAB,而改采Motorola的BGA進行高價位高難度CPU之封裝。于是球腳組裝Pentium II的SECC卡乃于99年正式登臺,導致超級錫膏的精采演出立即失色,昂貴的“火蜥蜴”生產線幾乎成了廢鐵。技術轉變所造成業(yè)者的投資損失,不但無奈也無法預知。
然而,任誰也沒想到幾年后的今天,手機板上微小BGA球墊中的一階或二階盲孔,竟可以利用早已過時的“超級焊錫”事先予以熔焊填平,大大滿足了下游組裝的良率與可靠度。在此秘密武器的逞能發(fā)威下,當然暫時不必煩惱鍍銅填孔了。不過此種移花接木的剩余價值,也只是某些特定廠商意想不到可遇難求的機緣而已,盲孔填實的鍍銅仍然還是業(yè)界普遍又迫切的需求。